中國電子往事——與華為、富士康、光弘、小米、比亞迪有關的科技史
欄目:家電新聞-行業新聞 時間:2023-10-13 來源:中國家電網 作者:編輯
-
【劃重點】: 1978年,我家住的是泥磚茅草房的側屋,爺爺住的主屋墻上有個小廣播,學名是舌簧喇叭,每天早晚播放大隊的通知、省廣播電臺的新聞和戲曲?! 「母镩_放之后,短短四十來年,海量的國產消費電子產品
【家電資訊-家電新聞 - 行業新聞,作者:編輯】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人成自久久国产|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有码|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777午夜福利理论电影网| а√天堂资源8在线官网在线| 欧美人伦禁忌dvd放荡欲情| 公么大龟弄得我好舒服秀婷视频| 免费无码成人片|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牲交| 摸进她的内裤里疯狂揉她动图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 人妻熟女 视频二区 视频一区| 久久婷婷色五月综合图区 |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老女人 | 亚洲欧美精品午睡沙发|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 妺妺窝人体色www在线| 西西人体www大胆高清| 高清无码午夜福利视频| 欧美大肥婆大肥bbbbb|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国产女主播白浆在线看| 伊人久久丁香色婷婷啪啪|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蜜臀 | 极品嫩模高潮叫床|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三男一女吃奶添下面|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小说| 无码热综合无码色综合|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天在线电影|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app|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高h纯肉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婷婷开心色四房播播| 日韩午夜福利无码专区a|1978年,我家住的是泥磚茅草房的側屋,爺爺住的主屋墻上有個小廣播,學名是舌簧喇叭,每天早晚播放大隊的通知、省廣播電臺的新聞和戲曲。
改革開放之后,短短四十來年,海量的國產消費電子產品一步步走到了我們的身邊:黑白電視機、收錄機、彩色電視機、個人電腦、功能手機、MP3播放器、智能手機、電動車......
萬丈高樓平地起。有幸和這個偉大的時代同脈搏、共命運。分享一下過去40多年里中國現代電子整機制造發展中的六個故事和一步步走向供應鏈上游的嬗變過程。
一黑白電視機:從手工焊接到自動化焊接
電影《你好,李煥英》里,1981年,湖北襄樊宜城勝利化工廠的工人李煥英購買了廠里第一臺電視機。
合肥無線電二廠是1950年代從上海內遷來的做模型的小廠。1974年,國產晶體管電視機出世。盡管技術上還不過關,市面上的電視機還是電子管的,但該廠認為是個很好的機會,決定彎道超車,上“晶體管電視機”項目,并成立“電視機組”,引進并仿制上海無線電四廠的“4D4”型黑白晶體管9寸電視機,取名為“黃山牌”,在電影中名為“興海牌”。
總工張熹曾寫過一篇回憶文章。傳統的通孔焊接技術,有幾個主要的步驟:電路板上鉆孔、過孔裝配、焊接、檢驗。元器件上都長了長長的“腳”。
電視機的生產過程,是靠“工藝控制”來保證的。張熹聯系了上海無線電十八廠(即飛躍牌電視機)的一位遠親,他正巧在工藝科工作。張熹就通過親戚關系,帶回了“電視機生產工藝文件”。
1981年,工廠從北京爭取到五萬臺日本夏普12寸黑白電視機的散件,于是引進了日本的自動焊接技術,又引進了電視信號發生器、質量測試儀器和波峰焊機等一些必要的設備,組建了現代化流水線,生產效率大大提升?!赌愫?,李煥英》中的電視機對應的就是這個時期的產品,一臺賣450元,還需要憑票。
因為日本散件要用寶貴的外匯購買,要由北京來分配,配額有限。1982年,合肥無線電二廠又回頭采用國產零部件制造黑白電視機。不過,回過頭來做國產機,在技術上是個大倒退——高價引進的波峰焊機擱在一旁睡覺,工人又要采用手工焊接。畢竟采用自動焊接是一個系統工程,沒有技術科室的配合,僅僅靠車間單打獨斗是不行的。于是工藝科下生產車間一起做試驗,取得成功后,最終推動了波峰焊接的工藝改革,以致全廠各車間告別了手工焊接。值得說明的是,插件還是要靠人工。
1980年代,無線電愛好者通過《無線電》等雜志郵購收音機套件、電視機套件,然后在家里手工焊接、調試,無需票證不用排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我的初中同學楊永強告訴我,他家花300多元委托物理老師李瑞林焊了一臺這樣的“純手工打造”產品。我的中學校友、格科微創始人趙立新回憶,他家在上世紀80年代組裝松鶴牌自行車(由三線廠湘華機械廠提供散件),一輛可以賺30元,因為上海的鳳凰和永久供應都很緊張,還要票證。
1991年春節,我家里添了一臺上海產凱歌牌14寸黑白電視機,2001年換成了康佳大彩電。
二彩電高頻頭引入表面貼裝技術
1、機械調諧器采用手工焊接
傳統黑白電視機采用機械調諧器,電視機上有一個大大的旋鈕,后來發展到兩個大旋鈕。
我在網絡上找到了一個機械調諧器生產案例。上個世紀,青島電子元件一廠是山東省電子工業系統生產電視機調諧器的唯一生產企業,起步如下:1975年,青島電子元件一廠試制全國聯合設計的VHF甚高頻機械調諧器的任務,當年研制出樣品,定型為KP12-2型。之后,進行模具制造和試生產,1977年8月開始小批量生產,當年生產500只。1980年,該廠接受了試制UHF特高頻機械式調諧器的任務。他們參照日本P24型調諧器,于1981年6月試制出9只樣機,定型為TJ2-2型,并開始規模生產。
2、組裝彩電非?;鸨?/p>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在天津無線電廠誕生,但彩電顯像管等關鍵部件仍需要進口,無法批量生產。此時,西方在普及采用集成電路的彩色電視機了,我們與之相差整整一代。
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后,美國RCA差點與大陸合作成功彩電,后來擱淺。1980年代,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主要是從日本引進。當年,很多軍工電子企業面臨著一項嚴峻任務,就是“軍轉民”,要向市場找訂單,而最能快捷見效的訂單就是搞到進口批文,進口成套散件組裝電視機, 然后在國內市場出售,經濟效益來得很快。1986年,長虹機器廠倪潤峰力排眾議,從日本松下引進了當時最新一代的彩電生產線,為長虹成就日后的彩電大王奠定了基礎。
1983年春節,中央電視臺正式推出“春節聯歡晚會”。自此,年三十看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家家戶戶的固定節目。電視機產量開始爆炸性增長。
上面提到的合肥無線電二廠于1984年引進了日本JVC彩電生產線,購買JVC散件來生產,于次年調整為更為先進的三洋公司生產線。1986年,二廠和南京714(熊貓)廠引進德國湯姆遜的“SABA”彩電,更加先進,但考察時發現湯姆遜電視機的生產自動化程度高,全是自動插件,我國那時還沒有自動插件機,靠人工插件,操作容易出差錯。
到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臺,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社會擁有量突破1億臺。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二廠衰落了,但合肥的白電制造產業延續至今,并成功進入產業鏈上游。電視電源巨頭深圳航嘉就到合肥設了個大廠。2008年,國內第一條第六代液晶顯示器件生產線在合肥投資建立,京東方終于成功做了起來。
3、電子調諧器用于彩電
彩色電視機使用的電子調諧器是電視接收終端中的重要器件,俗稱“高頻頭”,完成接收放大、選通、變頻、圖聲解調的過程,若其中有畸變和失真,會使接收的圖像和伴音質量變差。
1970年代,飛利浦公司推出第一塊表面貼裝集成電路,這是一種紐扣狀微型器件,后來發展成小外形集成電路,它的引線分布在器件兩側,呈鷗翼形。由于表面貼裝器件無引線或短小引線,便于改善電子產品高頻性能,因此應用在量大面廣的彩色電視機電子調諧器上。下面是一個飛利浦的調諧器,用到了不少SMD元件,但也還有穿孔焊接元件。
1985年開始,國內的彩電調諧器工廠開始批量引進SMT自動貼片機生產線設備,開始批量生產以電視調諧器為代表的小型電子產品。從1985開始的五年時間共計引進了SMT自動貼片機約100臺,形成年近千萬只電視調諧器的生產能力,有效地滿足了國內市場的爆發式需求。
為適應國內彩色電視機生產迅速發展的需要,上面提到的機械調諧器專業廠家青島電子元件一廠于1984年12月與日本松下公司簽訂引進彩電用B型電子調諧器生產技術和設備的合同,1986年6月正式投產,當年生產18.39萬只。該產品具有國際80年代先進水平,在電路技術上采用平面化諧振技術,從而實現了電子調諧器的薄型化。引進生產線后,該廠技術人員積極開展國產化工作,使每只調諧器的外購件用匯,從8美元降到4.3美元,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為十幾個彩電生產廠創名優產品和擴大出口,做出了貢獻。
采用這樣的調諧器后,通過遙控器來控制電視才成為可能。19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聽說遙控器,是附近有戶人家的兒子去日本出差,給父母帶回了一臺日本原裝彩色電視,可以在被窩里換頻段。上世紀80年代末期,黃宏生初創創維、芯片大佬黃學良和祝昌華加入深圳先科激光,都是在研發彩電遙控器。
值得一說的是,青島的家電產業是支柱產業,海信的黑電與海爾的白電是“雙強”,海外市場做得也很好。海信電視和TCL電視(含美國老牌RCA、德國老牌湯姆遜)如今都在墨西哥生產并銷往北美,與日韓品牌索尼、三星、LG進行PK。
三代工崛起——華為、中興、小米起家
1、70年代石油危機后,電子專業制造服務(EMS)成為新商業模式
電子專業制造服務(EMS),亦稱ECM(Electronic Contract Manufacturing),中文又譯為專業電子代工服務。大家都知道的富士康就是代表性的EMS企業。
EMS公司主要是兩個業務,一是高度自動化的PCBA產線,通俗說的就是“焊電路板”,工作人員主要是工程師和高級技工,男性居多;二是勞動密集型的整機組裝和測試產線,通俗說就是“裝機”,工作人員主要是心靈手巧的年輕女孩子。那個時候的電子廠都俗稱“女兒國”,男工要靠關系才能進,入廠之后都是對象不愁、彩禮不要的!
1961年,EMS 行業最初由美國亞拉巴馬州的 SCI Systems (2001年與新美亞合并)建立。1970年代,美國旭電Solectron公司的創建標志著EMS行業模式的開始。
1970年代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全球原油價格從1970年初的1.2每桶美元上升至1979年底的近每桶40美元,十年間累計漲幅高達30倍,由此造成了當時全球范圍內的大通脹。在這個大背景下,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發達國家大幅轉移,亞太地區就先后有了“四小龍”(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韓國)和“四小虎”(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電子專業代工業務(EMS)迅速發展并到發展中國家建立工廠,以大幅降低成本。中國改革開放后,尤其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出于維護成本、原材料可獲得性和制造速度等原因的考慮,很多EMS廠家來到中國大陸來設廠。
2022年全球前20大EMS企業為富士康、和碩、緯創、捷普、偉創力、比亞迪、環旭USI、新美亞、新金寶、天泓、貝萊勝、深科技、萬特、佰電、卓能、FABRINET、SIIX、住商、IMI、光弘等。市場也有一些港資EMS產業,如VTech等。他們基本上都在中國大陸有較大的產能。
中國大陸本土新誕生了比亞迪、深科技、光弘科技、卓翼科技、立訊等大型EMS企業,為眾多海內外客戶提供制造工藝研發、采購管理、生產控制、倉儲物流等完整的電子制造服務,主要是服務崛起的智能手機(消費電子)、工控(工業電子)、汽車電子等產業。
在上海愚園路附近長大的光弘科技唐建興在2017年對這個行業有精辟的分析:全球前一百大的EMS企業,前十大的,在早期的時候都是美資的,包括偉創力、旭電、捷普、新美亞,到現在這些企業很多還在。當然到了中期,十幾年前,就很明顯的有些臺資企業進入這個行業,而且也做得很大。
但是有個特點,現在大的企業,這些廠都搬到中國來了,主要兩個原因,一個就是產業鏈集成的效果,第二個,確實也只有中國才能提供到這么多有效率、有技術的工人來完成這樣一個產業,所以這幾年,中國的本土企業,包括我們在內,其實慢慢也掌握了一些核心技術,在電子制造這一塊,可以不客氣地說,我們在品質上、在技術上一點都不亞于上述跨國企業,但是現在跟他們唯一有區別的就是我們還不夠大,所以希望借助資本市場,能夠迅速擴大我們的規模,跟這些國際上大的EMS企業爭一日之長短。
2、華為起家時和外協廠合作
1980年代,華為和中興起家的小程控交換機,本質上是一個專用計算機,采用了型號為Zilog Z80的8位單片機作為核心控制單元。
華為于1991年9月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一層樓分隔為單板、電源、總測、準備四個工段,庫房、廚房也設在同層樓。十幾間床挨著墻邊一溜排開,床不夠,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五十多名華為人開始了艱險的創業之路,最初是仿制,手工畫電路板。
電路板是委托外協廠焊接的(備注:單層板穿孔焊接),當時沒有任何自動測試設備,成千上萬的焊點都是品質部的員工用放大鏡一個一個地目測檢查有沒有虛焊、漏焊、連焊。首批BH-03 3臺于1991年12月2日包裝發貨出廠。
1997年10月,我的華為工號已經是8148了,已經有數千名員工,年產值數十億了。我在西鄉工廠工作了近一年時間,主要參與的工作是FQC(終檢)。電路板都是在外協專業廠生產的,有些產品已采用了16層板以及SMT工藝。西鄉工廠組裝整機并調測。若發現電路板有故障,需要修改焊點或者飛線,就拿著板子去補焊工段。
1999年,坂田生產中心投產,與德國FhG合作廠房布局和自動化設計,建立了六條SMT生產線。我此時已經在市場部,時不時帶著客戶去看。大家換上防靜電衣服,穿上鞋套,貼片機在快速地運行,看上去很高級的樣子,再沒人認為是“皮包公司”了。
工藝專家Owen陳志光介紹:世界EMS巨頭偉創力曾利用其遍布全球各大洲的生產基地為華為提供了通信基站的全球代工業務,免卻漫長的海運流程(空運太貴會將豆腐盤成肉價錢),使得基站能很快到達目的地安裝,這對華為的國際化很有幫助。我就是最早去海外基站的,對此點挺認可。
3、中興手機起家時和代工廠合作,后自建產線,成為手機產業“黃埔軍校”
《中興通信》一書中記錄了2003年中興手機事業部購買了自動貼片機自建兩條SMT產線的過程。里面提到華為、中興和康佳的小靈通手機的主板是京瓷公司設計,EMS公司旭電來代工制造的。
正是因為第一波手機潮涌現的中興手機有設計和制造能力,如今ODM(代工設計制造行業)的三強都是中興創業系,而且都在上海(中興第一和第二研究所所在地),他們是華勤(邱文生是中興手機研發007號員工)、聞泰(張學政)、龍旗(杜軍紅博士)。
三星手機盡管遷移到越南,但也將不少手機委托給有“千元機之王”稱號的華勤科技來設計制造。
4、小米起家也是和EMS合作
小米進入電子領域比較晚,《一往無前》一書中寫了小米起家的時候,尋找EMS代工廠的過程。
“(2011年,小米)與供應商的合作協議正在慢慢地達成,可未來小米手機的代工廠是誰,還沒有任何進展。周光平的團隊將包含富士康在內的全世界前幾大代工廠列了一個名單,輪流去談了一圈,但都無果而終。其實,越是頂級的公司,和新品牌合作就越謹慎。他們的產能都是充足的,他們的資源,只愿意劃撥給長期合作的老客戶。”
“大家清點名單后,發現只有最后一家代工廠還沒有徹底拒絕小米,那就是位于南京的英華達。如果這家英業達集團的子公司最終也拒絕與小米合作,那么這對創業者來說將是致命一擊。而且,如果代工廠談不下來,談好了的供應商又有什么用呢?”
“2011年2月的這天上午,坐在南京英華達總經理辦公室的張峰,正在等待一個叫劉德的人前來拜訪。劉德來自一家他從來沒有聽說過名字的公司——小米。”
“英華達是小米唯一的希望,其實小米也是英華達未來的希望。小米愿意支付前期的研發費用,而張峰也給予了小米一個非常厚道的價格。這對于小米來說,是軟件世界與硬件世界第一次握手的重要時刻。”
當前光弘科技在中國、越南和印度等地都在為小米代工手機。
5、東莞誕生OPPO、VIVO,搬來華為,還有逝去的金立
從“三來一補”時代開始,東莞的電子產業就很發達,曾有一個說法是:“東莞堵車,全球缺貨”。
1995年建立的諾基亞東莞工廠曾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工廠,產品一部分內銷,一部分出口。
2004年5月,段永平創立的東莞步步高第一款新機凌銳LR007上市,當時步步高還沒有自己的牌照,使用的是牌照是天時達的。當時一起借用天時達牌照的還有同樣從小霸王走出來的劉立榮創立的金立。源自步步高的OPPO和VIVO一直是在東莞自建產線。值得一提的是,近年OV也在走代工路線。
東莞金立成立于2002年,最早為天時達品牌“打打下手”。2005年拿到手機生產牌照后,金立開始生產品牌手機。金立的營銷做的好,鋪貨的店面一度非常多。2017年11月26日,金立手機在深圳衛視舉辦《金立全面全面屏-超級發布會》,劉立榮信心滿滿。那天我正好從外面路過,完全沒有想到,這是金立最后的輝煌,一個多月后就出事了。
深圳的一些產業搬到了東莞,最有名的莫過于松山湖的華為手機了,既有自己生產,也大量外發代工。
榮耀獨立之后,總部設在深圳福田,生產都采用專業代工方式。
四從PC到iPod和iPhone,富士康在大陸做成最大代工企業
富士康是在中國大陸做大的,與“世界工廠”相伴而生近四十載。這點好比“康師傅”方便面,在中國臺灣的規模并不大,來到大陸后迅速做大。
1974年,郭臺銘在中國臺灣成立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黑白電視機的旋鈕??紤]到模具開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產品品質,于是在1977年,好不容易蓄積起第一筆資金的郭臺銘到日本買進模具設備,買地蓋了自己的模具廠。不過,彩電的迅速崛起,不再需要旋鈕,使得鴻海不得不尋找新的方向。
郭臺銘敏銳判斷,個人計算機將井噴式發展,最后進入尋常百姓家。富士康做大的關鍵一跳是因為個人電腦,讓我們將時間線拉長一些來回憶歷史。
1、富士康在PC的連接器和機殼上做成頂流
1983年,鴻海利用日本進口的新設備,開發完成計算機連接器,開始與計算機廠商建立業務關系。這也是鴻海正式進入PC領域的第一年。
1985年的時候,郭臺銘自己跑到美國去開拓客戶。郭臺銘將鴻海的客戶鎖定戴爾、康柏、英特爾等國際PC大廠。為了省下在美國期間的機票錢,郭臺銘租了汽車,直接聘請一個美國人當行銷經理,司機、翻譯、銷售、地圖一次解決,滿美國跑,餓了就吃個漢堡解決,住最便宜的12美元的汽車旅館。幾年時間他跑遍了美國三十多個州,談下不少PC的連接器訂單。
富士康成為了鴻海第一個自主品牌,這個名字其實是吉祥獸狐貍(Fox)與連接器的組合。
1988年成立的富士康深圳工廠只有100多人規模,做接插件,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廠。正是“人口紅利”爆發期,基本都是心靈手巧的年輕女工。當年,男工很難找到工作,深圳招工的慣例是10個女工一起才可以帶一個男工進廠。
開工的第一年,電子廠條件非常艱苦,宿舍停電停水是常事。
海洋廠初期,是郭臺銘的富士康轉型的重要時期,所以他特別親力親為,不僅要管理人員手把手教員工操作,就連他自己時常進車間,與員工一起解決問題,只要是趕進度需要,他能待在流水線上干三天三夜。
1991年6月18日,鴻海在中國臺灣上市。有了錢之后,在深圳黃田、蘇州昆山等地買地蓋新廠。
在PC領域的第二個突破是機殼。
1995年郭臺銘又盯上了很多廠商看不上眼的計算機機殼,開始“搶生意”。搶生意的過程中,富士康多年累積下來的基礎技術實力發揮了大作用,比如模具技術。當時全球最大的電腦廠商康柏,一直由LG代工機殼,但LG總是無法承諾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訂單。郭臺銘“乘虛而入”,去和康柏的人談:富士康可以比LG用的時間短,價格更低。十多天交了第一批貨,全部合格,半年完成第一筆訂單。
會做機殼之后,富士康順便也為康柏做整機的組裝。
2、富士康成為EMS企業的關鍵一條:電路板組裝PCBA
如果僅僅如此,富士康還只是一家成功的結構件供應商,但郭臺銘不滿足于此,他一定要做關鍵零部件,就一定要建設SMT產線從事電路板組裝(PCBA)業務,利潤才能更高,也才能成為象偉創力和旭電那樣的EMS公司。
富士康要斥巨資在中國大陸新建大量SMT生產線,首先要有現代化的高標準產房!
1996年2月2日,富士康辦完土地手續正式在龍華開建新廠區,僅僅用了4個月,1996年6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早期為了避免盲目投資,富士康用了先接訂單再蓋廠房的模式,是接到一批電腦的訂單,才開始去建工廠的。本來一個工廠從開建到投產,正常需要兩三年,但訂單在那里,等著交貨,所以建工廠的速度特別快。
據說在龍華選址時,站在長滿野草的荒地上,郭臺銘以一種成吉思汗般的氣魄,振臂一劃,對當地政府官員說:“看得見的土地我全要了。”龍華園區的建成是富士康一個全新起點,“這不再是一個帳篷了,而是一個沒有漂泊感的家。”郭臺銘在接受《深圳特區報》采訪時深有感觸地說。
隔著梅觀高速就是龍崗的坂田,也成為熱土,華為從南山區搬遷過來,以及當年很火的神舟電腦進駐。梅觀高速上開了一個口子連接華為和富士康。從這個角度來看,富士康與華為隔著梅觀高速,相互成就。富士康東門連接高速,向著東方,所以又名“朝陽門”。
明銳理想冀運景回憶:2000年左右,為了提高檢測速度和質量,富士康、華為、中興等公司都不惜代價購買了日本歐姆龍VT-WIN2型AOI自動光學檢測設備來替代人工目檢,每臺高達30萬美元,來對每個焊點進行焊接質量檢查。產線普遍采用之后以及國貨加入競爭,現在的常規設備價格是二三十萬人民幣一臺。
一條完整的SMT產線包括錫膏印刷(下圖左1)、貼片(左3、4、5)、回流爐(最長設備)、AOI自動視覺檢測(左2、6、9)等設備。
2000年左右,鴻海在中國臺灣是前33大企業,當時英業達、臺達等電子業大哥大企業都排在了富士康前面。
2000年之后,富士康已經掌握了電腦系統集成、連接器、機箱、機殼、關鍵零組件等生產工藝,具備生產完整電腦的能力。
重要里程碑發生在2001 年,英特爾選擇該公司代替華碩生產其英特爾品牌的主板!2001年鴻海以營業額新臺幣1,748億元超越了臺積電,成為中國臺灣第一大民營企業。
到2003年,富士康成為了全球臺式電腦最大的專業代工廠商(EMS)。
3、2003年突破個人隨身電子產品,從iPoD到iPhone
2003年春天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下午,美國硅谷蘋果總部大堂,謝冠宏攔住了iPod發明者托尼·法德爾(Tony Fadell),他拿出一個樣品,和托尼·法德爾說,“這是我們做的音樂播放器,比你做的好”,就這樣成功從中國臺灣英業達手里撬走了蘋果。2007年,iPhone 1誕生。
2005年,富士康超越當時排名第一的偉創力晉升為全球最大的EMS廠商。在此后,富士康一直牢牢占據榜首的位置。截至2019年,富士康擁有了超過1800條SMT(表面貼裝技術)生產線!
五從收錄機代工到手機,光弘成全球EMS 20強
1、特區深圳是從消費電子起家的
蛇口工業區在1979年3月創辦,創辦時間早于深圳特區的設立,也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長城開發于1985年在深圳蛇口工業區成立,是央企中國電子旗下子公司,從為希捷代工磁頭和硬盤開始起家。長城開發于1994年上市,現已更名為深科技,進入世界EMS產業的20強之列。
1980年代初,深圳市城市建設規劃委員會決定在如今的華強北一帶規劃建設一個以電子工業和來料加工為主的工業區——上步工業區。之后,有了中電系(與索尼有淵源的愛華電子、京華電子做收錄機等)、華強系(華強三洋等)、賽格系(1989年成立做彩電顯像管的賽格日立等)等電子相關制造業。當年,日系的收錄機和WALKMAN是很好賣的!華僑城則有康佳的前身“廣東光明華僑電子工業公司”,1980年生產收放機,1984年生產電視機。
2、中國大陸EMS產業崛起
我1997年來深圳的時候,拿深圳戶口要參加市政府組織的培訓,老師說比亞迪做鎳氫電池的成功經驗是用廉價的勞工來替代昂貴的日本自動化生產線,大家都沒想到今天的比亞迪以及中國產線的自動化水平卻如此之高。比亞迪于2005年12月上市的燃油車F3賣得很好,是一代神車。比亞迪再接再厲、繼續擴張,在垂直整合的戰略部署下成立了EMS制造部門,2006年11月份正式成立。
2007年,比亞迪剛開始做代工業務的時候,和富士康有一些過節。富士康于是一度不讓比亞迪汽車進入廠區,成為一段趣事。
我們來講講光弘科技(全球EMS 20強)的故事,我也特地探訪了惠州總部,深入了解了其成長過程。
3、光弘科技為日資電子廠代工電路板
唐建興在上海愚園路附近長大,1975年3月至1982年8月就職于上海市商業一局,任業務員,人生經歷與收音機交集甚多。1975年他開始和收音機、收錄機打交道,對紅燈、海燕牌收音機和上海牌錄音機非常熟悉,1978年他組裝了第一臺電子管磁帶錄音機,1980年擁有了第一臺卡式收錄機(四喇叭)。因為父親在香港,1982年他申請到香港定居。由于從小對無線電感興趣,他不愿遵從家人的安排,次年初進入日企香港三洋電機有限公司工作,當時生產的主要產品是卡式錄音機。當年年底派駐剛成立的蛇口三洋。他是“港干”,工資按香港的標準,相當于內地工人的數十倍!1984年,華強三洋合資公司成立,他擔任了收錄機廠生產部主任,升任高級經理并主管生產,日企規范化的管理運作模式對他影響頗深。他一直在此工作到1997年底。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VCD、DVD等電子產品的興起,三洋曾經引以為傲的錄音機慢慢沒落了。整個行業都不行了,當時華強三洋只能裁員。1997年12月,40來歲正值壯年的唐建興離開了三洋,并于次年1月加入了光弘科技。唐建興將積蓄連同離開三洋時拿到的補償金,注入尚未盈利的光弘科技,占了一定的股份,并負責了整個公司實際運作。
1995年在惠州大亞灣一棟農民廠房成立的光弘科技,幫三洋一個做光碟機的部門為其中的激光頭做PCB的貼片。
光弘引進的SMT(表面貼裝技術)設備在1990年代屬于很先進的技術,但重金購置的設備經常空在那里。唐建興利用自己在行業多年積累的關系,找了一些不同的客戶,做錄音機、音響、電視機的都有,充實到客戶群中。開始有的時候,因為本身技術不過硬,做出來不合格,不合格客戶第二次就不來了。怎么樣把訂單落到實處,這個還是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所以有時候為了服務好一個客戶,為了接一個單,要來來回回跑幾十次。
唐建興接了柯達一次性相機的單,為其加工上面的線路板。單接回來一看,制作很復雜,除了貼片、插件以外,還有一個工藝叫邦定,公司沒做過。唐建興只好到處找人幫忙,從一個朋友那里借了兩臺機器,才把客戶“忽悠”過來。客戶一時穩住了,但講明下次來的時候,必須要看到實物在那里生產。這又把唐建興難住了,只好再找朋友幫忙。后來,有一個朋友自告奮勇答應了,投資了邦定設備,把設備放到光弘的工廠里,這樣公司才把這個訂單接下來。
在1998年到2002年的時候,以SMT技術為主的PCBA行業增長較快,當時行業中日企比較多。得益于之前在三洋多年的工作經驗,唐建興對日企客戶比較了解,建立了嚴格的質量體系。盡管認證嚴格,索尼、松下、愛華等日企,都陸續成為光弘科技的客戶。
4、國產品牌手機和大陸EMS相互成就
本世紀初的手機浪潮中,行業形勢大好,手機只要能生產出來就能賣掉。一些品牌為了搶奪市場,即便PCB板焊接存在潛在的問題,也主張能上好螺絲就出貨。手機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容易故障,一些國產品牌突然就沒落了。
一次行業協會的飯局中,唐建興碰到一位從事手機制造的先生。交換名片時,對方稱贊道:“光弘我知道,板子做的好!”但雙方當時并沒有生意往來,這突如其來的夸贊讓唐建興十分驚奇。深入交流后才發現,原來當時光弘科技做的很多板都是通過手機方案設計公司間接供給對方的。“我發覺不管從哪個供應商拿貨,光弘生產的板都是最好的。”對方贊不絕口。
2003年,公司正式進入移動通信系統設備行業,為中興通信生產基站的收發器。2004年起,公司開始與TCL、聯想等國產手機企業合作。2007年通過華為審核成為其供應商。
光弘科技一路伴隨著中國手機品牌的成長而成長,主要的國產智能手機公司與領先的ODM公司都成為了光弘科技的客戶,如華為、小米、OPPO、VIVO、榮耀、華勤、聞泰、龍旗等。光弘從“制造”邁向“智造”,也導入了不少國產自動化設備,最典型的是需要快速響應需求的AOI(自動光學檢測)設備。
2015年開始,光弘科技在和上海毗鄰的嘉興設立工廠,進入工控類(如微型逆變器)和汽車電子類產品,對質量的要求就更高了。
伴隨國產品牌走向海外,光弘也走“出去”,在越南、孟加拉國、印度等地都有了工廠,擁有了超過100條SMT貼片線體以及手機整機裝配線。
六從GSM手機開始,中國走向產業鏈上游的芯片
今年,很多人為智能手機的部分產能轉移而憂心忡忡。但也應看到中國電子產業已經成功走向產業鏈上游,并在芯片、自動化裝備上都頗有建樹。
芯片大致可分晶圓制造、芯片設計、芯片封裝測試等三個領域,在2018年科創板建立之后,中國大陸都取得了爆炸式發展。
從較強的芯片設計業角度來看,2022中國集成電路設計行業銷售額約為5345.7億元,同比增長16.5%。從最基礎的晶圓制造來看,根據Knometa Research的報告,2021年底,全球 IC 晶圓產能達到每月相當于2160萬片200毫米(八英寸)當量晶圓,中國大陸的晶圓廠在其中擁有處理約 350 萬片晶圓的產能,份額為16%,到2024年,份額預計達到近19%,而且中國在建的大部分新晶圓廠,都是歸中國大陸的實體所有。
第一跳、GSM改變了整個世界,“中國芯”因而大起步
個人消費電子產品是海量的,也是帶動芯片大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如果不搭上消費電子革命的偉大契機,芯片產業基本上沒有機會做大。
1、日本晶體管發展的原動力是袖珍收音機。
1957年索尼首推TR-63,從一家一臺收音機提升到一人一臺,個人隨身電子閃亮登場。從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全產業鏈,日本從此走上了芯片快車道。時到今日,日本最強大的是晶圓制造的全系列設備(包括尼康和佳能的光刻機在內)與材料(如光刻膠等眾多材料)。
2、美國硅谷和中國臺灣的芯片大發展原動力是個人電腦。
1977年,家用電腦蘋果2火爆,1981年IBM推出PC,兼容機迅速在全球發展,中國臺灣成為重要制造基地。今天光輝閃爍的AI教主英偉達公司黃仁勛是在PC里內置顯卡給大家玩游戲起家的。
3、中國的芯片產業是在自主設計的海量GSM機中成功起步的。
中國第一波手機潮靠的是大做廣告。1998年開始,國產品牌GSM手機開始發展,并在2005年達到了頂峰。李玟代言波導。我曾有機會見過波導創始人徐立華先生,他告訴我波導是在深圳創立,后來才搬遷到寧波的,現在波導已成功轉型為專業代工企業。
第二波手機潮是價廉物美的山寨功能機,減少一切不必要的費用。2006年,山寨機大爆發,熱火延續到2010年。充滿山寨精神的深圳“傳音”就源自寧波波導,穿越時代走到了今天。同時,運營商渠道發展,“中華酷聯”等公司借此渠道做大,這個詞是傅軍最早提出。
2004年,華為堅持走GSM道路,拓展出整網搬遷大城市馬尼拉網絡的機遇,找到了國產GSM基站的突圍之路,華為與中興全球建網,全球無數偏遠地區都有了通信連接,價廉物美的國產GSM手機暢銷全球,7美元一支起。
在這個過程之中,國產芯片大發展。深圳聯發科、上海展訊、上海格科微、上海艾為電子、上海RDA(銳迪科)、匯頂科技等都在芯片領域大顯身手。
4、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再次改變整個世界,“中國芯”做大
2007年,蘋果在我家附近的富士康深圳龍華工廠生產iPhone,第一代只支持GSM。
因為喬布斯滿心期待的全觸屏智能手機“變態”工藝是和中國大陸供應鏈一起合作成功的,所以可以說,智能手機產業革命本質上是美中合作的碩果。
與此同時,日本的電子整機優勢消失了。日本作為消費電子超級大國,在手機上一直是封閉市場,諾基亞最輝煌的時候也沒搞定,但日本在智能手機時代也對外開放了。2008年,日本運營商軟銀引進iPhone 3G版,2012年開始,蘋果在日本份額持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芯片和器件、裝備和材料上還是很牛的,轉移到了供應鏈的上游。
“Made in China”從此接班“日本制造”,有了卓越品質。國產智能手機掉水里撈出來可以不壞,摔地上也可以不壞。八十歲老父親于2015年入手一部區區數百元的低端智能手機,使用長達四年多也沒壞。
每次新款手機發布,創新基本上都會和整機制造密切相關,如雙卡雙待與大音量、超薄、全面屏(屏下指紋)、多攝+光學變焦、美白瘦臉大眼長腿(AI)、大小折疊屏、集成衛星通信(天線最難搞)、三防(輕微防塵、防震、防水功能)等。
中國芯片產業在智能手機上再上一個臺階,最近火爆的華為MATE60手機中的主芯片麒麟9000S是一個典型代表,計算和存儲可以算是大芯片。做得最好的是小芯片:觸控和指紋、屏幕驅動、音頻、圖像傳感器、射頻、電源管理等等。
5、“世界工廠”中國走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前列
中國展現了巨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從“制造”走向“智造”,第四次工業革命更是融合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等前沿技術。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紅利”確實在下降,但“人才紅利”、基建和產業鏈優勢卻在持續增強。
中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中心,效率和良率最高,三星也將部分手機交給國內的ODM(如華勤)來做。
工藝專家萬濱曾告訴我,中國一直是世界電子整機和模組工藝和制造技術的中心,富士康們的核心能力和資源依然在中國。圍繞電子產品組裝的各種器材、裝備和材料也越來越多在中國生產和制造。蘋果TWS耳機里柔性板焊接時遇到的重重困難是在深圳組織攻關成功的。
國產智能化裝備產業爆炸式發展。我去明銳理想參觀,就看到在不斷發貨到海內外!
工業4.0服務各行各業,以紡織機械為例,出口額已躍升世界第一,2022年55.37億美元,記得早在1993年,我在無錫實習就是焊接電路板用于紡織產線。
6、中國大地在不斷孕育和普及新生事物,大疆無人機是典型
我住過粵海門村,所屬街道的大疆科技定義了消費級航拍無人機,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創舉,并引發了一場無人機產業革命!無人機成為了全球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百貨。
中國人口眾多并且熱愛生活,短視頻業務在中國率先爆發,擠地鐵和排隊時也不怎么煩了。
老的電子產品也因中國力量而不斷普及。智能馬桶在日本歷史悠久,要數千元。前些年進入中國家庭后,現在只要數百元起訂。
7、電動汽車似大號電器,再次帶動“中國芯”發展
電動汽車的歷史非常悠久,但因能量密度太低及電網不夠“強壯”而一直被燃油車壓在地板上摩擦,只在公共交通(有軌和無軌電車)上持續下來。
2008年,比亞迪汽車獲得巴菲特投資,拉開了中美合作的序幕。2020年特斯拉在上海臨港的超級工廠開工,馬斯克徹底擺脫“破產”之嫌而身價暴漲。電動車在中國爆發是和優良的基礎設施分不開的,包括高標準公路網遍布農村、長途輸電線和大量的快速充電樁。馬斯克想必深有感觸,他在社交媒體上感慨金門大橋下的防墜落網建設足足耗費了4億美元和6年時間。
前幾年,汽車芯片大缺貨,給了國產芯片“上車驗證”的千載難逢的機緣,驗證通過后就是放量了。
經過40多年的高歌猛進,總會有所調整,但我們永遠向前。
分享
免責聲明: 家電資訊網站對《中國電子往事——與華為、富士康、光弘、小米、比亞迪有關的科技史》一文中所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有部分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本站所轉載圖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業性質,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聯系QQ:411954607
本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家電資訊網站主頁及各層頁面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并完全同意。敬請諒解。
- 猜您喜歡
深耕全屋用飲水 濱特爾上行成勢開新局
提升智能家居用戶體驗,構建人-系統交互工效學標準體系
王飛躍:人工智能賦能家電產業,將成為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新爆發點
筑牢技術底座,美芝&威靈在2024年家用電器技術大會展示創新成果
2024年中國家電技術大會: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驅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CHEATC2024|洗衣機分會:低碳、健康、新型技術助力品質洗護生活
- 推薦新聞
- · 深耕全屋用飲水 濱特爾上行成勢開新局
- · 提升智能家居用戶體驗,構建人-系統交互工效學標準體系
- · 王飛躍:人工智能賦能家電產業,將成為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新爆發點
- · 筑牢技術底座,美芝&威靈在2024年家用電器技術大會展示創新成果
- · 2024年中國家電技術大會: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驅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 · CHEATC2024|洗衣機分會:低碳、健康、新型技術助力品質洗護生活
- · 創新釋放品牌“引力波”,恒潔獲中國智能馬桶第一品牌
- · 上海交大陳江平:以“智慧養老全生態方案”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 · 清華大學譚全銀:塑料污染新公約將對家電產品生產設計產生深遠影響
- · 商務部:預計消費市場將繼續保持回升向好態勢
長虹電視與青年共繪家鄉溫情畫卷,真情5折購活動溫暖人心
-35℃的內蒙古烏加河鎮,迎來了四季沐歌空氣能采暖的“綠色”暖冬
易開得普惠換芯持續迭代,全廚凈水換芯補貼價199元!
想要更高階的視覺體驗,不僅要畫質參數高,還要控光技術的加持!
- 熱點新聞
- · 工業互聯網駛入快車道 騰訊、京東等大廠紛紛入局 這些方向來了
- · ChinaJoy云逛展必備神器!TCL臥室新風空調不僅有健康新風更能溫柔送風
- · 激光電視真的“護眼”嗎?
- · 開學季提升睡眠質量學習效率有妙招,升起TCL臥室新風空調小藍翼
- · 廣東省科技進步獎花落TCL空調!“國際領先”技術吹來智慧新風
- · 長假返工第一天:TCL臥室新風空調保證好睡眠讓你“滿血復活”!
- · COLMO星圖系列洗烘套裝,科技洗護體驗的創新之作
- · TCL空調豪氣抽獎10部五菱宏光MINIEV,新風榮耀之夜創2.89億銷售佳績!
- · 攜手聚力 共渡難關,TCL空調攜手經銷商堅決不讓一臺因受災泡水的空調流入市場
- · 設計釋放理性空間!COLMO TURING空間站榮膺德國iF設計獎
- 最近更新
- · 長虹電視與青年共繪家鄉溫情畫卷,真情5折購活動溫暖人心
- · -35℃的內蒙古烏加河鎮,迎來了四季沐歌空氣能采暖的“綠色”暖冬
- · 深耕全屋用飲水 濱特爾上行成勢開新局
- · 提升智能家居用戶體驗,構建人-系統交互工效學標準體系
- · 王飛躍:人工智能賦能家電產業,將成為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新爆發點
- · 筑牢技術底座,美芝&威靈在2024年家用電器技術大會展示創新成果
- · 2024年中國家電技術大會: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驅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 · CHEATC2024|洗衣機分會:低碳、健康、新型技術助力品質洗護生活
- · 大鯨喜來了!美菱大鯨喜冰箱560新品震撼上市
- · 日報:“中國品牌電視席卷日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