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劃重點】:在北方筒子樓擁擠的走廊里,在南方新落成單元房的廚房中,甚至在東部沿海先富起來農戶的廳堂內,一種細微卻持續的嗡鳴聲悄然蔓延——那是冰箱運轉的聲音。彼時,這種方頭方腦、通體潔白的電器,剛剛從“憑票供應”的稀缺清單中走出來,成為普通家庭“現代化”的具象符號。
【家電資訊-家電新聞 - 營銷視野,作者:編輯】1990年,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而來。一切都是新鮮的。
在北方筒子樓擁擠的走廊里,在南方新落成單元房的廚房中,甚至在東部沿海先富起來農戶的廳堂內,一種細微卻持續的嗡鳴聲悄然蔓延——那是冰箱運轉的聲音。彼時,這種方頭方腦、通體潔白的電器,剛剛從“憑票供應”的稀缺清單中走出來,成為普通家庭“現代化”的具象符號。
如今,它冷藏的已經不僅是魚肉蔬菜,更是一個時代對“新鮮”生活的全部渴望。這看似簡單的制冷空間,在此后的三十五年里,將成為中國經濟脈搏最靈敏的溫度計,測量著從短缺到豐裕,從模仿到創新,從本土到全球的每一次冷暖變遷。
當前,冰箱行業步入“慢增長”周期,城鎮每百戶擁有量突破103臺、農村逼近100臺,這個曾經的“奢侈品”已淪為存量競爭的“紅海”。而在這場跨越三十五年的產業激蕩中,格力電器——這家以空調為絕對核心的企業,實現了從“旁觀者”到“入局者”、“破局者”的轉型,不僅書寫了一個完美的相關多元化敘事,更映射出中國制造業從規模驅動到創新驅動的底層邏輯變遷。

啟蒙年代:短缺經濟下的“硬通貨”與格力的“技術伏筆”(1990-1997)
在上世紀80年代,冰箱市場處于嚴重的供不應求狀態。購買冰箱不僅需要攢夠一大筆錢(相當于普通家庭數年積蓄),往往還需要“票證”或“關系”。
這種短缺經濟也導致了1988年“價格闖關”時期的全國性搶購風潮,家電是搶購的重點對象。到80年代末,中國已經成為冰箱的主要生產國之一,但城鎮家庭的冰箱普及率仍然不高,農村地區更是鳳毛麟角。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中國,宏觀經濟正經歷著一場“軟著陸”的陣痛。
價格闖關的余波未平,通貨膨脹的陰影猶在。然而,總設計師南巡的春風,已開始解凍計劃經濟的堅冰。消費需求,如同被壓抑已久的火山,尋找著一切可能的出口。
冰箱,作為“新三大件”(冰箱、彩電、洗衣機)中的扛鼎者,其意義遠超實用范疇,它是家庭現代化的標志,是婚嫁清單上不可或缺的硬通貨。
在政策舞臺上,輕工業部制定的產業規劃與進口配額,如同指揮棒,引導著有限資源的流向。雪花、萬寶、香雪海等本土品牌,在政策的庇護與市場的渴求間快速成長。
生產線日夜轟鳴,但產品仍供不應求。彼時的冰箱,功能單一,外觀敦實,能耗更是不便言說的秘密。擁有一臺158升的單門冰箱,足以讓一個家庭在鄰里間獲得持久的尊重。
這是一個賣方市場的黃金時代。工廠的核心任務是擴大產能,渠道的關鍵能力是拿到提貨單。廣告語直白而有力:“家有XX牌,新鮮自然來”。消費者對技術的理解停留在“制冷強、聲音小”,對品牌的忠誠度建立在“耐用”這一樸素的需求上。
然而,危機在繁榮的表象下孕育。重復建設導致產能已經顯現出過剩的苗頭,地方保護主義使得全國性品牌難以真正形成。一場行業洗牌,已在暗流中蓄勢。
此時的格力,尚未涉足冰箱領域。1991年才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格力電器,正將全部精力投入空調賽道。彼時的空調市場,與冰箱有著相似的“短缺底色”,但格力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技術優先”的路徑——從引進日本三菱壓縮機技術,到自主研發往復式壓縮機,格力在制冷領域的早期積累,為日后跨界冰箱埋下了關鍵伏筆。
“空調和冰箱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都是蒸汽壓縮式制冷循環,核心都在壓縮機。”格力一位資深工程師表示,數十年的技術沉淀讓格力切入冰箱賽道時,擁有了“降維打擊”的底氣。
洪流與淬煉:價格戰洗牌與格力冰箱夢覺醒(1998-2008)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外溢效應,給過熱的中國經濟潑了一盆冷水。內需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也正在此時,中國冰箱行業迎來了其發展史上最慘烈也最具決定性的階段——價格戰。
宏觀上,住房的商品化改革催生了龐大的新房家電購置需求。但通貨緊縮的壓力,使得消費者捂緊了錢袋,價格成為最敏感的神經。
長虹在彩電領域掀起的降價潮,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迅速席卷至冰箱行業。一時間,硝煙彌漫,廣告版面上最醒目的永遠是驚爆價。
政策之手在此刻展現了其雙重性。
一方面,國家推行能效標識制度,抬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倒逼技術升級,,倒逼企業從“拼產能”轉向“拼技術”;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場競爭如同大熔爐,淘汰了大批缺乏技術積累的中小企業,淬煉出真正的強者。據行業數據統計,1998-2008年間,中國冰箱品牌數量從超過200個銳減至不足50個。

產品形態也在這場淬煉中蝶變:雙開門冰箱取代單門成為主流,風冷無霜技術從“高端配置”走向普及,冰箱不再是廚房角落的“功能性設備”,開始融入家居美學設計。
而在這場行業劇變中,格力的動作顯得“低調卻關鍵”——2005年前后,格力已憑借空調領域的技術積累,成為全球最大的空調壓縮機采購方之一,同時開始組建跨品類研發團隊,研究冰箱的制冷系統與結構設計。
2008年格力空調產銷量突破1000萬臺,登頂全球空調龍頭,資本與技術的雙重積累,讓多元化布局提上日程。而冰箱,作為與空調技術同源性最高的品類,成為格力多元化的“首選賽道”。
這一年,中國加入WTO已滿7年,全球化浪潮下,經歷過價格戰洗禮的中國冰箱企業,開始具備與西門子、三星等國際巨頭競爭的實力,而格力的“冰箱夢”,恰在此時與行業的“全球化機遇”形成共振。格力在空調行業殘酷競爭中練就的鋼筋鐵骨,將成為其迎戰國際巨頭的最大本錢。
黃金十年:補貼春風、消費升級與智能萌芽(2009-2018)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經濟的出口引擎驟然降速。一場史無前例的宏觀刺激計劃啟動,“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三大政策,如同三股強勁的東風,將中國冰箱行業吹上了增長的快車道。
也正是在這一年,格力空調產銷量突破了1000萬臺,成功登頂全球空調龍頭。資本與技術的積累,為格力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礎。2012年,格力收購晶弘電器,正式殺入冰箱賽道。
然而,作為“后來者”,格力如何借助空調產業優勢實現“彎道切入”?如何將空調產品的核心科技在冰箱產業上實現“技術遷移”與“能力復用”?
鮮為人知的是,空調和冰箱的核心技術在原理上是同源的,它們都基于蒸汽壓縮式制冷循環。無論是空調還是冰箱,壓縮機都是整個系統最核心、技術含量最高的部件。
它負責將低溫低壓的制冷劑氣體壓縮成高溫高壓的氣體,為制冷循環提供動力。無論是往復式、旋轉式還是變頻技術,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從熱力學原理上看,空調可以看作是一個“將室內熱量搬到室外”的冰箱,而冰箱則是一個“將箱內熱量搬到箱外”的小型空調。
正是這種底層技術的同源性,使得像格力這樣在空調領域建立起強大技術優勢的企業,敢于并有能力切入冰箱市場。它在壓縮機研發、電機技術、流體力學、換熱器設計和電控系統等方面數十年的積累,可以平滑地遷移到冰箱產品上。格力自研的R600a寬頻全封閉活塞壓縮機,可以讓晶弘冰箱實現-38℃穩定運行,冷凍速度提升30%以上。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迅速推進,一方面,農村市場被激活,消費者對開門、大容積冰箱的需求暴增;另一方面,大量的新建住宅帶來了冰箱需求的剛性增長,格力開始在二、三線城市加速渠道布局——2012-2016年,“晶弘”品牌進入全國渠道。
而在一二線城市,消費升級的浪潮已然興起。隨著人均收入的不斷提升,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冰箱“冷藏冷凍”的基本功能,他們開始追求“精致分儲、恒溫保鮮、靜音節能”,甚至要求冰箱成為廚房的藝術品。

對于保鮮的需求,其核心能力在于冰箱對溫度的精準控制能力。溫度更低并不意味著保鮮效果更好,因為過低的溫度會使食品內部形成大冰晶,刺破細胞,損傷食品質量。
為了滿足消費者升級的需求,格力推出了全域養鮮二代系列冰箱,搭載“光合水潤養鮮”(模擬450nm藍光+高濕,與普通保濕抽屜只能保鮮7–10天相比,果蔬25天不凋謝)、“超凍鎖鮮”(-38℃梯度冷凍,氧化程度降低78.6%,其他多數品牌僅能做到-24℃)、“嫩凍凝鮮2.0”技術(-5℃過冷卻微凍狀態,肉類即切即用)。針對精致分儲的需求,格力還推出了“五維分區存儲”體系。
與此同時,互聯網思維開始滲透制造業。智能冰箱的概念被提出,大屏幕、食材管理、遠程控制成為新的賣點。雖然初期的智能化噱頭大于實用,但它標志著行業競爭維度的一次躍升:從硬件性能轉向生態構建。
渠道布局上,格力延續了空調領域的“線下深度滲透”策略。2012-2016年間,“晶弘”品牌通過格力遍布全國的二三線城市經銷商網絡,快速覆蓋縣域市場,與海爾、美的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格力在這一時期明顯加大了在冰箱領域的投入。憑借其在空調變頻壓縮機和電機領域的技術積累,格力冰箱高調打出“格力冰箱,用核心科技保鮮”的口號,尤其在風冷變頻等中高端產品線上發力,試圖復制其在空調市場的技術引領模式。董明珠更是親自站臺,將格力冰箱與“中國制造”的品質承諾緊密綁定。
這十年,是中國冰箱行業的“黃金時代”。規模擴張至頂峰,全球產量占比過半。但政策的陽光不會永遠普照,當補貼退出,市場從增量搏殺轉向存量競爭,新的挑戰已悄然降臨。2018年全國冰箱銷量同比僅增長1.2%,市場正式從“增量搏殺”轉向“存量競爭”。
生態重構:存量紅海與格力的 “硬科技突圍”(2019-2025)
進入2019年,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增速放緩,結構轉型,疊加突如其來的疫情,消費市場呈現出復雜的“K型分化”:一端是極致性價比需求的回歸,另一端則是由于居家時間變長,消費者開始關注能夠大容量囤積、有助健康、食品保鮮、操作智能和個性化的冰箱產品。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冰箱的每百戶擁有量為101.8臺,其中城鎮每百戶擁有量103.1臺,農村每百戶擁有量為100.1臺。從百戶擁有量來看,冰箱在我國已經屬于高度普及的家電產品。冰箱行業就此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增長則依賴于更新換代和結構性升級。

我國冰箱每百戶保有量
政策導向也發生了根本轉變。“雙碳”目標成為懸在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新的能效標準更為嚴苛,對環保制冷劑的要求日益提升。這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鼓勵,而是生死存亡的底線。技術競賽的焦點,轉向了真空保溫、自然冷媒、碳足跡追蹤等更深層次的創新。
而最大的變數,來自行業邊界之外。互聯網科技公司以生態鏈模式切入,用智能互聯和性價比攪動市場;甚至一些跨界巨頭,開始探索基于冰箱屏幕的社區團購、內容服務等后市場商業模式。冰箱,被重新定義為“家庭健康膳食管理中心”或“智能家居入口”。
這場競爭,不再是冰箱企業之間的游戲,而是不同生態體系的對抗。面對變局,格力選擇了“硬科技”與“全屋智能”雙輪驅動。
在技術上,格力持續投入研發,其自主研發的壓縮機技術、在光伏直驅等新能源應用上的探索,試圖在節能環保這一未來賽道上建立優勢。

2020年,格力發布“晶弘魔法冰箱”,搭載-5℃嫩凍凝鮮、-33℃深凍儲鮮雙重保鮮技術,標志冰箱產品的技術升級。2023年,推出首款平嵌產品——“超凍鎖鮮系列平嵌冰箱”,采用行業首創寬頻全封閉活塞壓縮機、-38℃超凍保鮮核心技術及PLASMA全空間除菌凈味系統,進一步提升保鮮與健康屬性。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在晶弘冰箱上沿用了空調“零部件同體系”采購邏輯,普通機型也執行高端機用料標準,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保持冗余設計,直接拉高了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遠超行業水平。“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才是格力的競爭力所在。”董明珠表示。
在戰略上,格力將冰箱納入其“零碳健康家”的智能家居藍圖,強調與其他格力產品的協同。董明珠甚至親自直播帶貨,為格力智慧家庭站臺,其中冰箱作為廚房場景的核心,扮演著重要角色。2025年,格力持續深化智能化、變頻、低碳技術,布局智能廚房生態。
隨著國際市場對高效、健康冰箱的需求提升,格力還加大了出口比重,形成“雙輪驅動”。格力憑借在壓縮機技術與節能環保領域的優勢,重點布局歐洲、東南亞市場——在歐洲,格力冰箱因符合ERP能效等級A+++標準,成為當地連鎖賣場的主流中國品牌;在東南亞,格力針對高溫高濕環境研發的“防霉菌冰箱”,市場份額突破兩位數。
2024年1-11月,中國冰箱總銷量為8835萬臺,其中出口量為4768萬臺,同比增長19.1%;出口量占比達到54%。
出口量增長的同時,是持續低迷的內需市場。家電消費與房地產行業緊密相關,后者的下滑直接影響前者的銷售增長。但機遇仍在,它就潛藏在消費者升級變化的需求之中。
2025年的中國冰箱行業正站在一個全新的十字路口: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高端化、場景化正在拉動頭部冰箱品牌逆勢增長。高端冰箱成為重要的增長賽道,技術、場景、美學成為競爭焦點。
我國單身人口和老齡化人口持續增加,帶來了人口的結構性變化。單身或夫妻二人組成的一代戶成為社會主流,大概占50%以上。家庭的小型化催生迷你冰箱、適老冰箱等新細分品類需求。
AI技術的成熟,可能徹底重塑人機交互與食品管理方式——那個曾經只需單純制冷的方盒子,如今必須承載關于健康、環保、互聯乃至生活方式的無限期待。
政策紅利的再次釋放為行業注入動力。2024年,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推出新一輪“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對購買節能冰箱的消費者給予最高800元補貼,推動綠色節能冰箱的普及,節能冰箱成為更新主力。
當消費趨勢與政策共振,冰箱行業正在迎來價值重構的“煥新窗口”:從冷藏工具轉型升級成為家庭健康管理中心。

回望35年的中國冰箱產業進化史,如同一部微觀的中國經濟史詩。它被宏觀的潮汐推動,被消費的欲望塑造,被政策的指揮棒引導,更被一代代企業家的雄心所照亮。它從稀缺的象征,變為普及的日常,如今又要進化成為未來生活的接口。
從1990年的“短缺經濟”到2025年的“價值重構”,從“票證時代”的單門冰箱到“AI時代”的健康管理中心,這個行業的每一次迭代,都與中國經濟的周期波動、消費需求的升級、技術創新的突破深度綁定。
在這場激蕩蓬勃的大潮中,格力的冰箱故事如同一個充滿張力的章節。它作為后來者,帶著空調王者的榮耀與固執,在紅海中搏殺,在變局中探索。它的經歷,折射出中國制造業從規模驅動到創新驅動,從單點突破到系統競爭的轉型升級。
當冰箱行業進入“慢增長”周期,當全球競爭從“產品競爭”升級為“生態競爭”,格力的全屋家電戰略能否真正成型?答案或許就在其三十年如一日的“技術堅守”中——從1991年至今,格力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千億元,擁有專利數量突破13萬項,其中發明專利超過7萬項。
這種“技術驅動”的基因,讓格力在產業周期的波動中,始終能找到“確定性”的突破口。在行業從“賣產品”轉向“賣生活方式”的時代拐點,格力正在用技術同源和場景創新,構建著自身的“第二增長曲線”。
正如董明珠所言:“中國制造業不能只賺‘快錢’,要賺‘技術的錢’,賺‘未來的錢’。”在“雙碳”目標與智能化浪潮的推動下,格力冰箱的下一個三十年,或許將書寫中國制造業從“跟跑”到“領跑”的新敘事。
免責聲明: 家電資訊網站對《深度解讀格力冰箱增長邏輯:產業慢周期中以核心技術破局!》一文中所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有部分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本站所轉載圖片、文字不涉及任何商業性質,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聯系QQ:411954607
本網認為,一切網民在進入家電資訊網站主頁及各層頁面時已經仔細看過本條款并完全同意。敬請諒解。
-
- 推薦新聞
- · 深度解讀格力冰箱增長邏輯:產業慢周期中以核心技術破局!
- · 行業唯一!海爾獲金投賞年度家電品牌大獎
- · 行業首款-60℃超低溫低噪冰柜,卡薩帝邀媒體公開測評
- · 尼得科家電產業事業本部的北京工廠提前五年實現“碳中和”
- · 從AI爆品到AI套系,海爾廣交會展示全球16連冠實力
- · 這個雙11,和3億+中國家庭一起選海爾
- · 全球17連冠的海爾冰箱,138屆廣交會又展AI爆品
- · 三翼鳥定制平臺:用戶也能是“設計師”
- · 三翼鳥定制平臺升級上線,3分鐘生成最全家電家居方案
- · 從“能聽懂”到“會思考”:海爾智家小優語音3.0來了

行業唯一!海爾獲金投賞年度家電品牌大獎
行業首款-60℃超低溫低噪冰柜,卡薩帝邀媒體公開測評
尼得科家電產業事業本部的北京工廠提前五年實現“碳中和”
雙11買百吋電視,如何避免陷入“格列佛效應”?